? ? ? ?免疫治療被認為是最具有前景的癌癥治療策略。據Markets And Markets發表的市場調研報告顯示,預計到2021年,全球腫瘤免疫治療市場將從2016年的619.7億美元達到1193.9億美元,年復合增長率為14.0%。目前在Clinical Trails上登記的全球正在進行的腫瘤免疫臨床實驗一共有1054項,其中美國有520項,中國有169項(位居第二)。 ? ? ? ?雙特異性抗體(bsAbs)是識別兩種不同表位或抗原的一類分子。目前正在開發的大多數bsAbs主要將免疫細胞,特別是細胞毒性T細胞,與腫瘤細胞作用,最終導致腫瘤細胞裂解死亡,許多臨床試驗正在進行中。 ? ? ? ?近期,在Cellular & Molecular Immunology在線發表了關于bsAbs的綜述論文,闡述了bsAbs的發展歷程,重點剖析了bsAbs廣泛應用的挑戰和解決這些問題的有效策略。
一、雙特異性(bsAbs)抗體的結構 ? ? ? ?1. IgG結構的bsAb ? ? ? ?2. 含附加可變區的IgG樣bsAb ? ? ? ?3. 串聯不同抗原結合片段的bsAb ? ? ? ?4. 融合蛋白型bsAb ? ? ? ?5. 化學偶聯bsAb 二、bsAbs的發展史 圖1? 雙特異性抗體發展和臨床試驗的時間軸 ? ? ? ?如圖1所示,1961年,Nisonoff和Rivers首次提出了通過混合不同的Ab片段產生多特異性的Abs。在1975年和1985年分別建立了雜交瘤技術和化學重組方法。然而,重鏈錯配和非人類相關的免疫原性的挑戰仍然存在,限制了更廣泛的臨床應用。基因工程技術的出現為bsAbs的發展奠定了基礎。隨后,噬菌體展示、蛋白質工程和轉基因小鼠等多種方法出現,這些方法的建立解決了抗體制造過程中出現的問題,如不穩定,產率低和免疫原性等,極大地加速了抗體的發展。
三、bsAb的挑戰與策略 ? ? ? ?bsAb作為癌癥治療的藥物面臨著巨大的挑戰,包括腫瘤異質性和突變、頑固性腫瘤微環境(TME)、共刺激信號不能充分激活T細胞、持續注射的必要性以及對鄰近正常細胞的毒性。以下是針對上述問題的幾種策略: ? ? ? ?1. 產生多特異性的bsAbs ? ? ? ?為了避免單靶點的免疫失效,一些研究人員提出了多靶點抗體的想法,可以同時識別癌細胞表面的多個抗原,并提高識別率。例如,產生紅霉素的肝細胞(Eph)受體家族的三個成員:EphA2、EphA4和EphB4, 參與眾多惡性腫瘤的發展和轉移。將anti-EphB4/EphA4雙抗加入到完整的anti-EphA2抗體的C端,設計了三特異性抗體,該抗體與親代抗體相比表現出更強的激動活性,而且不影響其藥代動力學。靶向表皮生長因子受體(EGFR)、HER2、HER3和VEGF的四種抗體也比單靶向抗體表現出更好的抗腫瘤療效。 ? ? ? ?2. 發現新的抗原 ? ? ? ?由于目前腫瘤免疫治療面臨著腫瘤高突變性和明顯的耐藥性,發現新的抗原并確定相關的內在機制顯得尤為重要。腫瘤特異性抗原(tumor-specific antigens, TSAs),僅在腫瘤細胞中表達,在正常細胞中不表達。大多數免疫療法針對TAAs(腫瘤相關抗原),它們通常在一組腫瘤類型中過表達,覆蓋更廣泛的患者群體,如CD19和HER2。TSAs在腫瘤細胞中選擇性表達,且個體間存在差異,這為個性化的TSA免疫治療提供了機會。 ? ? ? ?3. 將bsAbs與免疫檢查點抑制劑mabs聯用 ? ? ? ?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復興推動了T細胞介導的腫瘤免疫治療的發展。在一項研究中,阻斷PD-1/PD-L1的反應會促進CD33 × CD3 BiTE (AMG330)介導的癌細胞的裂解,增強抗癌效果。在臨床試驗中,bsAbs和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聯合應用,會促進抗癌效果,延長患者生存率。最近,通過DNL方法構建三價bsAb,作用于Trop-2和CEACAM5靶點,該抗體與PD-L1聯用時可增強抗腫瘤能力。 ? ? ? ?4. bsAb靶向于免疫檢查點 ? ? ? ?“檢查點”分子包括PD-1/PD-L1、CTLA-4,TIM-3等,在腫瘤組織中被腫瘤利用,形成免疫逃逸。將bsAbs設計為靶向于免疫檢查點和腫瘤抗原,會優于bsAb與免疫檢查點聯用產生的效果,在TAA陽性細胞上阻斷PD-1/PD-L1。PD-L1×EGFR型bsAb可以提高抗體在腫瘤細胞位點的累積。一些研究者設計出了兩種新型的bsAb:PD-L1×c-MetDVD-lg和lgG-scFv,這兩種雙抗在體內外都表現出明顯的抗腫瘤作用。 ? ? ? ?據估計,目前臨床試驗中的大多數bsAbs(67%)用來治療血液系統中的惡性腫瘤,相比之下,針對實體腫瘤的bsAbs值得進一步研究。抗體類藥物在腫瘤治療領域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,而雙特異性抗體藥物在分子醫學中開辟了一個全新的治療領域。相信在不久的將來,將會有更多的雙特異性抗體藥物被批準上市用于腫瘤的治療。
原創內容未經授權,禁止轉載至其他平臺。
參考文獻: [1]SPIESS C,ZHAI Q,CARTER PJ.Alternative molecular formats and therapeutic applications for bispecific antibodies[J].Mol Immunol,2015,67(2 PtA):95 [2]Li H, Er S P, Song E. Challenges and strategies for next-generation bispecific antibody-based antitumor therapeutics[J]. Cell Mol Immunol, 2020,17(5):451-461. |